唐帝陵考索

TANG EIGHTEEN MAUSOLEUM

唐王朝自公元618年至907年,经历了289年的历史变迁,其间,共有21位帝王营造了20座规模宏大的陵园,现原址仍存留500余座大型的石雕石刻。

云上大唐
向上箭头

唐和陵

唐昭宗李晔  (公元867-904年)
       唐昭宗名晔(867-904),是唐懿宗的第七个儿子,母亲为惠安皇后王氏,咸通八年(867)三月二十二日生于长安东内。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封为寿王,改名为杰。乾符四年(877)遥镇幽州。文德元年(888)三月立为皇太弟,改名为敏,旋而即位,改名为晔,时年22岁。大顺元年(890)正月,上尊号为“圣文睿德光武宏孝皇帝”。
       唐昭宗是在大宦官杨复恭的支持下登上皇位的。但他对杨复恭的专权十分不满。大顺元年他打算以强兵服天下,向桀骜不驯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宣战,结果被打得大败。大顺二年(891),他依靠大臣孔伟、崔胤等人,先后诛杀了宦官头目杨复恭、宋道弼等人。不久,宦官刘季述等人又担任了神策军中尉等要职,与藩镇勾结,企图长期挟制昭宗。景福二年(893),昭宗征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又遭到失败,被迫与李茂贞讲和。乾宁二年(895),因禁军内乱逃入终南山,其后又为李茂贞所逼,性情变得暴躁,常饮酒消愁,迁怒于侍从人员。光化三年(900),刘季述等囚禁昭宗,将年幼的皇太子立为皇帝。宰相崔胤写信请镇守河南的朱全忠率兵勤王。朱全忠消灭了宦官势力,便把唐昭宗控制在自己手中。天祐元年(904)春,朱全忠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又指示蒋玄晖令史达等率100余人叩开宫门,将昭宗杀死。
       唐昭宗在位17年,力图内除宦官,外抑藩镇,重振唐室。但终因势单力薄,无法扭转残局。昭宗死后,被草草掩埋在和陵。和陵系堆土成陵,规模卑小。“文革”中墓家大体被夷为平地。今陵侧有西宫底、东宫底等村。这些村名大概与和陵有一定关系。

唐温陵

唐哀宗李柷  (公元892-908年)
       哀帝李柷是唐昭宗的第九个儿子,母亲姓何。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生于长安大内。乾宁四年(897)封辉王,改名为祚。天复三年(903)二月拜开府仪同三司,充任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昭宗死后即位,改名为祝,年仅13岁。当时朱全忠改朝换代的野心已经明朗,哀帝只不过是朱氏手中的玩物而已。天祐二年(905)哀帝封朱全忠为魏王,并加九锡,朱全忠拒而不受。天祐四年(907)朱全忠迫使唐哀帝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不久,朱全忠代唐自立,废哀帝为济阴王,迁居曹州。于是哀帝成为唐朝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次年,朱全忠令人毒死哀帝,以王礼葬于温陵。
       温陵在山东菏泽东南,离定陶不远(东经 115°04',北纬 35°02')。《唐会要》卷二载:唐哀帝“葬济阴之定陶乡”。温陵系堆土成陵,初建时规模很小。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加大了封丘。后唐明宗时,又在温陵修建了陵邑,还在曹州修建了哀帝庙。但温陵的所在地比较低下。明代黄河泛滥,温陵被洪水淹没。

唐恭陵

孝敬皇帝李弘  (公元652-657年)
       李弘为唐高宗第五子,永徽四年(653)正月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册为皇太子,上元二年(675)四月二十五日,薨于合璧宫绮云殿,五月五日,赠谥曰孝敬皇帝,葬于恭陵。
       关于太子李弘之死,史书记载不一。《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云:上元二年(675)四月“己亥(25日),皇太子弘薨于合璧宫之绮云殿”。同书卷八六《高宗诸子·孝敬皇帝弘传》云:“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毙,年二十四。”《新唐书》卷三《高宗纪》云: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后杀皇太子”。同书卷七六《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云:“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庭,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鸩杀弘。”卷八一《孝敬皇帝弘传》云:“帝尝语侍臣:‘弘仁孝,宾礼大臣,未尝有过。’而后将骋志,弘奏请数怫旨。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鸩毙,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资治通鉴》卷二〇二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载:“太子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恭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东北 2.5 公里的滹沱岭上。陵园坐北朝南,呈正方形,长宽均为 440 米,人称“太子冢”。其东北有小丘,人称“娘娘冢”。“太子冢”底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残高22米。四面墙垣已毁,仅存基址。神道石刻高大精美。
       现存石刻18件。由南向北依为:华表一对,通高6.5米。天马一对,高2.4米,长2.65 米。石人三对,高度在2.73至3.3米之间,石狮一对。高2.64米,长2.76米。这些石刻造型美观,排列有序,对关中唐陵石刻有较大影响。此外,陵园中还矗立着《孝敬皇帝睿德纪碑》。该碑通高7.23米,楷书2000余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唐顺陵

武则天之母杨氏  (公元579-670年)
       顺陵是女皇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东。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陵陵园有内、外两城。内城实为当初的墓园,其平面呈方形,城墙夯筑,东墙长291米,南墙长286米,西墙长294米,北墙长282米。四面各辟一门。南门外筑双阙,现存基址间距22米。外城系号墓为陵时扩建而成,呈长方形,南北长1264米,东西宽866米。陵冢封土堆底部平面呈方形,边长48.5米,高12.6米。经钻探可知:该陵墓道位于封土堆南侧,正南北走向,墓道呈斜坡形,长约28.5米。墓道内两壁绘有壁画。
       顺陵陵园现存石刻34件,皆石灰岩质。除陵东、西、北三面各有石蹲狮1对,陵北石蹲狮之北另有石马1对外,主要分布于陵冢之南的司马道两侧,从北至南依次为:石人13尊,石羊3个,石蹲狮1对,莲花座1个,华表顶1件,石础座1对,石走狮1对,天禄1对。其中,石走狮和天禄为号墓为陵后增置,是顺陵石刻中的精品,且在唐帝陵石刻中绝无仅有。
       顺陵石走狮体积硕大,造型雄伟,气势磅礴,雕刻精美,生动异常,尤以东列雄狮为最。其头、颈披鬣毛涡卷,突目隆鼻,半张巨口,丰硕利齿,似闻震山撼岳,慑服百兽的声威。胸肌高突,四肢沉稳,挺拔如柱,蹄爪锐利,矫健有力。昂首挺胸,凌然阔步,极目远视,雄风掠宇。它虽体积满盈,但细部刻画精湛,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成为唐帝陵狮兽石刻中最庞大且最具代表性的石刻神品。

唐惠陵

让皇帝李宪  (公元679-742年)
       让皇帝李宪(679-742),原名成器。睿宗李旦长子,母为肃明刘皇后。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吹笛。本为太子,后让于其弟李隆基。历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开元二十九年(742)冬,京城特别寒冷,凝结的霜封树,李宪病死,享年 63岁。玄宗感念他的恩德,追谥他为“让皇帝”,并让他陪葬桥陵,称墓为惠陵,老百姓则称之为“让冢”。惠陵位于蒲城县西北4公里的三合村东北。
       《长安志》记载陵“在县西北一十里封阳乡胡村。封内十一里。陪葬诸王三(郑王筠、嗣宁王琳、同安王珣),公主三(蔡国、代国、霍国)”。封土呈圆锥形,底部约30米见方,高约14米。墓前原有华表、石人、石马等,现在仅存石碑一通,石人、石狮各一对。2000年考古工作者对此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各种文物860余件。

永康陵

唐太祖李虎  (公元679-742年)
       李虎为李天赐第二子,因讨伐东魏有功,成为北周八柱国之一,官至左仆射,封陇西郡公。死后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建唐后,于武德元年(618)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增修其墓,称为永康陵。
       史载,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其具体位置在今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陵墓呈圆丘形。实测其底径40米,残高8米。神道自南而北设置华表、天禄、立仗马、翁仲等大型石刻。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该陵在唐时设有七品陵令进行管理,并确定陪葬之制。有李夺、李孝同等人陪葬。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虎初葬今甘肃清水县城东约10公里处的鲁家湾村。唐朝立国后,李渊将其祖父墓从清水县迁葬至国都长安附近,今陕西三原县陵前乡石马道村北及候家堡村西南100米处之陵园遗址即是。据宋敏求《长安志》(卷20)载:“唐景皇帝永康陵在(三原)县西北十八里……封内二十五里”;《唐陵庙记》载“在(三原县)西北三十里”;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8)载“在三原县北四十里”;清末重修《三原县新志》(卷1)载“在县北四十里”。经调查,后二者所记与今之实际距离基本吻合。《长安志》所记“封内二十五里”为当初陵园兆域的大约面积。今陵园内除陵冢封土及部分石刻残存外,原地面建筑、墙垣四至、阙楼等建筑已荡然无存,封土堆周围已被群众开垦为平坦的耕地。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宁陵

唐世祖李昺  (公元?-572年)
       李昺为李虎第二子,袭其父爵,累官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因系李渊之父。故备受尊崇。武德元年(618)六月二十二日追尊为元皇帝,庙号世祖。重整墓冢,号兴宁陵。
       《唐会要》卷一载:“兴宁陵在京兆府咸阳县界。”具体位置在今咸阳市正阳乡后排村,距咸阳市约15公里。封土呈圆形,底部直径约15米,残高5米。墓侧有盗洞。
       陵南有神道,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翼马、立仗马、石狮等大型石刻。今神道已变为农田。石刻仅存八种,均为唐初所置。翼马一对,通长2.25米,高1.6米。腹部有云状柱与底座相连。立仗马两对,地面以上高约1.2米,其长度为2.05米至2.2米。石狮一对,深陷地中,地上高度不到1米,长度为1.3米。狮马造型虽较普通,但奠定后来关中唐陵石刻之基础。
注:以上文字部分来源于王双怀《中国唐代帝陵》、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
国家艺术基金理工大艺设陕西文保院
联系我们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影像动画系
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58号




TEL:(029)-82066406
E-mail: 272098872@qq.com


    技术支持
  • 西安旆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慕光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 西安碑林博物馆
  • 乾陵博物馆
  • 昭陵博物馆
  • 唐桥陵文物管理所
  • 唐泰陵文物管理所
  • 唐建陵文物管理所
  • 唐献陵文物管理所
  • 唐顺陵文物管理所
  • 唐贞陵文物管理所
  • 唐崇陵文物管理所
  • 唐景陵文物管理所
  • 唐元陵文物管理所
  • 唐定陵文物管理所
已有5933939位访客浏览此网页
版权所有: 西安理工大学 陕ICP备050016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