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陵考索

TANG EIGHTEEN MAUSOLEUM

唐王朝自公元618年至907年,经历了289年的历史变迁,其间,共有21位帝王营造了20座规模宏大的陵园,现原址仍存留500余座大型的石雕石刻。

云上大唐
向上箭头


唐高祖李渊  (公元566-635年)

唐高祖李渊(566-635),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祖父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追封唐国公。父李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因出自贵族家庭,又是隋朝皇帝的近亲,李渊7岁时,即袭封唐国公。隋文帝时,曾担任谯、陇、岐等州刺史。炀帝即位后,他出任荥阳、楼烦太守,弘化留守,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等职,可以说,一直受到了隋王朝的重用。大业十三年(617)初,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把镇守北边的重任交给了他。也就在这一年,李渊开始起兵反隋,最终建立了唐朝。
隋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是由隋炀帝的暴政引起的。隋炀帝曾经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但他多次大规模地营建离宫,游幸江都,进攻高丽,严重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四面八方的官僚地主也相继起兵割据。李渊看到天下大乱,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已经不能收拾残局,便产生了夺取农民起义果实、扫灭天下群雄、实现改朝换代的打算。在担任河东抚慰使以前,就暗中活动,招揽人才,开始进行取代陷朝的准备。
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派人与突厥作战失利,隋炀帝大怒,让使者与心腹官吏、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逮捕李渊,解往江都问罪。这件事便成了太原起兵的导火线。李渊闻讯后,原想马上起兵,考虑到长子建成、四子元吉都在河东,力量比较分散的情况,才没有付诸行动。不久,隋炀帝赦免了李渊。李渊立即厉兵秣马,倾财养客。他先以“通突厥”的罪名,杀掉了隋炀帝的亲信王威及高君雅,接着又采用拉拢、利诱的手段解除了突厥的威胁,然后进兵西河,杀了忠于炀帝的西河郡丞高德儒,开仓济贫,扩充军队,为起兵做最后的准备,建立大将军府、举行升旗仪式、召开誓师大会、宣布正式起兵,随即率3万人马离开晋阳(即太原),向关中进发。
李渊起兵后,很快攻下离石、龙泉、文城三都。这时,瓦岗军首领李密致书李渊,试探李渊的志向。用卑辞推奖的办法哄骗李密,获得了李密的信任,避免了与瓦岗军之间的摩擦。李渊在南进途中所遇到的主要敌人是盘踞在霍邑(今山西霍县)的隋将宋老生。宋老生奉代王杨侑之命率2万精兵阻止李渊南下。李渊逼近霍邑时,忽传刘武周勾结突厥攻打太原。李渊采纳了李世民等人宁进勿退的主张。他派兵埋伏在霍邑城东,亲至城下诱敌。宋老生不知是计,出城追赶,不料伏兵大起,几面受敌,一败涂地。李渊乘胜歼敌,杀宋老生,攻克霍邑。接着以破竹之军势,拿下绛郡,西进到黄河边的龙门。当时,河东地区有隋将屈突通带领一股隋军,威胁着李渊的背后。李渊摆出一副攻打河东的架势,镇住屈突通,旋即掉头,渡过黄河,直扑关中。
隋末以来,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影响下,关中地区也暴发了数股农民起义。李渊的从弟李神通、女儿平阳公主等,也分别在周至、户县起兵。平阳公主家住大兴城。李渊起兵前派人前来联系,平阳公主遣其夫柴绍秘密离京,奔赴太原,自己亲往户县(今西安鄠邑区)别墅,散发家资,起兵响应,并派家童马三宝联络何潘仁、李仲文,与李神通攻下户县。平阳公主不断招兵买马,在东起户县,西到眉县的范围内聚集了万余人,号“娘子军”。李渊兵临黄河的时候,对关中的情况已了如指掌。他先派人与孙华等势力较大的农民首领相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接着向关中东部的隋朝官吏发起攻势,迫使冯翊太守萧造归附,华阴县(今陕西华阴市)令李孝常也以永丰仓来降。这样,李渊不费吹灰之力便踏上了关中的土地。李渊渡过黄河后进驻朝邑,受到关中缙绅的欢迎。李渊看到这种情形,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立即重新部署兵力,清除大兴城外围的敌对势力,以扩大军威。不久,平阳公主与李世民会合,西路军如虎添翼,镇压了刘鹞子起义,迫使丘师利、李仲文、何潘仁、向善思、刘邴等人投降,占领了大兴周围的大部分地区,取得了较大的胜利。这样,攻打隋都大兴便成了势在必行的事。
十月,李渊父子在大兴城下会师,20万大军磨刀霍霍,准备攻城。当时隋炀帝被农民军困在江都,从镇京师的是代王杨侑,刑部尚书卫文升、右翊卫将军阴世师和京兆郡丞骨仪,辅佐杨侑留守京师。卫文升年过花甲,是深受炀帝信任的所谓“社稷之臣”,听到李渊向大兴城推进的消息,“祸恐及己,遂称老病,无所干预”。只有阴世师和骨仪主管军事,肯为代王卖力。李渊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遣使至城下,谕以匡复之意”,但阴世师等置若罔闻,拒不投降。于是,李渊决心诉诸武力。号令一下,李建成、李世民分别从东南、西北方向发起猛攻。代王杨侑魂飞魄散,卫文升忧死家中,大兴城里一片混乱。十一月,李建成部将雷永吉率先登城,打开缺口,大队人马蜂拥而入,斩骨仪、阴世师,俘代王杨侑。从此,京师大兴落人李渊手中。李渊在攻克大兴以后,废除隋炀帝的一切苛令,局势很快稳定下来,改朝换代已是易如反掌。但是李渊并未马上称帝建国,反而“率百僚,备法驾,立代王杨侑为天子,遥尊炀帝为太上皇”。以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而自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晋封唐王”,“总录万机”,掌握实权,既避免了以下犯上、弑君篡位的恶名,进一步赢得了人心,又为稳操胜券赢得了时间。在“尊隋”的幌子下,李渊精心地进行了代隋的准备。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李渊心中暗喜,但表面上仍把自己打扮成隋王朝的忠臣,涕泗交流,悲痛万分,并继续辅佐代王杨侑,以便与宇文化及拥立的秦王杨浩、王世充控制下的越王杨侗分庭抗礼。在这种情况下,代王杨侑迫于李渊的威望和声势,不得不晋封李渊为相国,并表示愿意把皇帝之位让给李渊。在朝的王公大臣多是太原起兵的元老功臣,他们接二连三地上表劝进,说只有李渊登基称帝,才能挽救危局。看到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成熟,李渊便在谦让一番之后接受了代王杨侑和裴寂等200余名官吏的“请求”。五月,代王杨侑在李渊等人的胁迫下,在大兴举行了隆重的“禅让”仪式,宣布逊位于李渊。于是,刑部尚书萧造、司农少卿裴之隐把皇帝玉玺传给李渊。李渊名正言顺地即皇位于太极殿,改元武德,从而建立了唐朝,仍以大兴为都,改名长安。
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经过长期的准备和艰苦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梦想。但李渊称帝只是唐王朝建立的标志,当时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李唐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李密、窦建德、杜伏威所率领的农民军和王世充、宇文化及等军阀仍有很大的势力。他们或独霸一方,或挟隋朝皇室以发号施令,都威胁着新生的李唐政权。因此,李渊并没有沉醉于欢呼声中,而是马不停蹄,积极出击。又经过 10 年奋战,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割据势力,才使唐王朝巩固下来,最后确立了李氏的统治地位,迎来了长安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李渊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矛盾尖锐。武德九年(626)六月,其次子秦王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李渊遂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传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旧唐书·高祖纪》载:“九年五月庚子,高祖大渐,下诏:'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是日,崩于太安宫之垂拱前殿,年七十。群臣上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追尊为“神尧皇帝”。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二月,又追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599-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为太穆皇后窦氏,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武功之别馆。李世民出生之时,正是隋王朝由盛转衰之际,隋炀帝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侵高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大业七年(611),知世郎王薄登高一呼,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农民战争如火如荼的年月,李渊被隋炀帝提升为太原留守。李世民看到隋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即积极协助李渊起兵李世民部反隋。大业十三年(617)从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出发,克霍邑,过黄河,直扑关中,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克隋都大兴。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被李渊晋封为秦王。唐朝建立之初,辖区仅仅局限于关中地区。刘武周据有山西马邑,梁师都盘踞陕北,薛举父子称霸金城,萧铣割据长江上游,辅公拓在长江下游活动,中原有王世充建立的“郑”,河北则有窦建德建立的“夏”。如何结束分崩离析的状态,实现天下的统一,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武德元年(618)秋,李世民率领唐军西进,以逸待劳,一举击败西秦霸王薛仁杲,平定陇西。翌年,向刘武周及其同党宋金刚发起强大的攻势,次年四月大获全胜,平定河东。接着挥师南下,矛头直指王世充所建立的“郑”,围洛打援,击败窦建德的10 万军队,迫使王世充投降,取得了异常辉煌的战绩。至此,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基本上纳人唐王朝的版图。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李世民出生人死,指挥若定,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统一战争基本结束以后,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皇位继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宫门喋血,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八月,李渊让位于李世民。于是,李世民成为唐朝历史上的第二代皇帝。由于他后来的庙号是太宗,所以人们习惯上把他叫作“唐太宗”。唐太宗即位时,唐王朝刚刚确立。由于长期的战乱,到处是一片残破景象:人烟稀疏、土地荒芜、百废待兴、满目疮痍。针对这种情况,唐太宗励精图治,以超人的意志和非凡的才能,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大刀阔斧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政治上,唐太宗非常注意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君子则国治,用小人则国乱。所以把用人问题作为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看待,经常按照“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原则,努力发现人才。选择有德有才的人出来做官。史载马周本是山东农民,靠别人的资助来到京师。唐太宗在阅读常何的奏折时发现了他,经考察发现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破格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一直提拔到宰相。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因此,在他身边的谋臣猛将,大都能够各显神通,发挥作用。
针对隋炀帝拒谏饰非,独断专行所造成的恶果,唐太宗接受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在统治阶级内部提倡“民主”,积极引导群臣进谏,尽量集中统治阶级的集体智慧,力图使自己的决策正确一些,使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由于他善于纳谏,比较开明,大臣们都敢在他面前讲真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据说,魏徵一个人就向他进谏200多次,他常常把魏徵当作一面镜子。
在以人为镜方面,唐太宗经常向群臣征求意见,并虚心接受臣下对他的指责和批评。魏徵经常不客气地当面指责他的错误,有时弄得他很难堪。有一次退朝后他怒气冲冲地说:我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皇后问他这个乡巴佬是谁,他回答说:魏微常常在朝廷上侮辱我。皇后听后就告退了,然后穿上朝服站立在庭中。唐太宗看到后,不禁吃惊地问她,为什么要这身穿戴,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贤明,臣下才会直言不讳,现在,魏徵直言不讳,正说明您是贤明的君主。我怎么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呢?唐太宗听后不由得转怒为喜。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十分痛惜失去一面能使他知道过失的镜子。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为了达到“安人宁国”的目的,唐太宗还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常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因此,他提倡节俭,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尽量不去剥夺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缓和了阶级矛盾。
唐太宗得到一只名贵的鹞,爱不释手,成天让鹞落在自己的胳膊上玩。连朝政也懒得过问。魏徵得知后,决定向太宗进谏。太宗见魏徵来了,怕他谏阻玩鹞的事,赶紧抓鹞从臂上取下,放入怀中,装作没事的样子。魏徵看清了唐太宗的一举一动,知道他的心思,便不谈有关鹞的问题,好像他根本不清楚这回事,而把话题一转,和太宗谈起了治国方略和行政得失,故意越说越远。太宗不时地用手摸摸胸部,既不便打断话题,也不能将鹞取出,心里十分着急。等魏徵走后,太宗从怀中取出那鹞一看,早已经死了。这时,唐太宗才明白了魏徵的真实意图。
在经济上,唐太宗采取多种办法,努力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在他看来,农业是经济之本。他不止一次地告诫臣下: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为了发展农业,唐太宗努力改革,如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一方面尽量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另一方面尽量减轻剥削,遇到自然灾害时,常用减免赋役和赈济的办法帮助百姓,使他们渡过难关,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商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太宗也知道商业的重要性。所以下诏开放关禁,修葺道路,鼓励贸易。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当时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以及广州、扬州、成都等地的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尤其是首都长安,东西两市异常繁华,更唐太宗《帝范》序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贞观初年残破的景象消失了,社会经济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进一步完善府兵制,特别重视边疆地区的巩固和开发。为了维护祖国辽阔的疆域,他抛弃了以往帝王所持的民族偏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曾说:“自古帝王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除平等看待各民族,怀柔少数民族外,还经常提拔少数民族成员做官,参与国家政治。但是,当少数民族贵族背叛朝廷,搞分裂活动时,他也毫不迟疑地予以打击。贞观四年(630),他派李靖、李颜抗击东突厥的侵扰,加强了唐王朝对北方大漠地区的统治。贞观八年(634)派李靖打击在青海叛乱的吐谷浑,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贞观十四年(640),又派侯君集灭掉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四镇,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至于贞观十五年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的事,早已被传为历史的佳话。
唐太宗一共当了23年的皇帝,由于他锐意维新,励精图治,终于促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给盛唐的出现奠定生了基础,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高度称赞。作为“贞观之治”的促成者, 唐太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唐高宗李治  (公元628-683年)    武则天  (公元624年-705年)

唐高宗李治是太宗的第九个儿子,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生于东宫之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晋王,贞观十七年(743)四月七日册封为皇太子,不久与武则天相识。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武德七年(624)生于长安,14岁被唐太宗诏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号“武媚”。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武则天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一日,唐高宗即位,成为唐朝历史上的第三代皇帝,时年22岁。高宗即位之初,能够效法太宗行事,“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永徽四年(653)将武则天接入宫中,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又力排众议,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高宗患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即令武则天参与朝政。咸亨五年(674)八月十五日,高宗自称“天皇”,让武则天称“天后”,时人称之为“二圣”。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死于洛阳贞观殿,享年56岁。遗诏太子李显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悉听天后处分”。唐高宗死后,皇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中宗无心处理国家大事。武则天废中宗,另立睿宗,亲自临朝称制,首先考虑埋葬高宗的问题。高宗死于洛阳而高祖、太宗葬于关中。高宗临死时,曾对侍臣讲,“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宛然有西归之意。因此,武则天决定遵照高宗遗愿,把他葬在关中。但是,这一决定遭到许多官僚,尤其是新科进士陈子昂的反对。陈子昂谒阙上书,认为关中地狭,又遭荒馑,“流人未返,田野尚芜”,既不能供给千乘万骑的食宿,也不堪凿山采石的劳役,如果大驾长驱西进,势必造成新的危机;而东都富庶,地灵人杰,“景山崇丽,秀冠群峰,北对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连太昊之遗墟,帝王图迹,纵横左右”,是设置陵寝的最佳之地。武则天召见陈子昂,说他很有才气,授以“麟台正字”之职,但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经过认真比勘,最后决定依梁山为坟头,为唐高宗修建陵寝,并定墓所为“乾陵”。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即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摄司空,为山陵使,发兵民十余万开始破土动工,营建乾陵。乾陵修成以后,武则天又命侍中刘齐贤和霍王元轨知山陵葬事,为唐高宗举行隆重的葬礼。文明元年(684)五月十五日,武则天欲亲护高宗灵柩西返,群臣谏阻,乃命睿宗护柩。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
2、武则天生平
武则天(624-705),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功臣武士次女。14岁人后宫为唐太宗当才人,太宗死后在感业寺为尼。唐高宗时再度人宫,先为昭仪,后当皇后,长期参与朝政,被尊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高宗死后废中宗,另立睿宗,独揽朝纲。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15年,能够用人纳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当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相当强大。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之仙居殿,享年82岁。
武则天临终时,头脑很清醒。她招来中宗、相王、太平公主及武三思等,叮咛后事,留下一份完整的“遗制”,要求归葬乾陵。对此,给事中严善思等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欲开乾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建议于乾陵之傍,另择吉地,“别起一陵”。唐中宗看了奏折,令群臣详议。由于武三思等人通过上官婉儿及韦后反对严善思的意见,唐中宗才决定停止讨论,下诏“准遗制以葬之”。
神龙二年(706)正月二十一日,唐中宗“护则天灵驾还京”。五月十八日,武则天的灵柩徐徐进入乾陵地宫。武则天自名曌,生前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后,死后中宗谥曰则天大圣皇后,睿宗改谥则天皇太后,开元四年(716)玄宗又改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加谥则天顺圣皇后,故史称武则天。她最终到达了她所向往的归宿地,长眠在唐高宗的“御床”之左。

唐中宗李显  (公元656-710年)

唐中宗(656-710)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显庆元年十一月五日生。显庆二年二月二日封周王,仪凤二年(677)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李哲。永隆元年(680)八月二十三日册封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病死,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悉听天后处分”。十二月六日,李显即位,次年改元“嗣圣”,是为中宗。
中宗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后不能根据高宗新丧、天下多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快为唐高宗办理国葬,而是在皇后韦氏的操纵之下,千方百计地为韦氏家族牟取利益,甚至不顾朝臣的反对,要将韦后的父亲一下子提拔为宰相。这些做法引起了宰相裴炎和武则天的不满,旋即被废为庐陵王,逐出长安,先软禁于均州,后安置于房州。武则天改唐为周后,李显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常有自杀的念头。据说经过韦氏的劝慰,才继续生活下来。武则天晚年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最后决定诏回李显,重新立为皇储。于是,圣历元年(698)九月十五日,李显又被册封为皇太子,恢复旧名,仍称李显。圣历二年腊月二十五日赐姓武氏。
中宗于神龙元年(705)正月在张柬之政变之后复位。十一月,上尊号应天皇帝。神龙三年八月,加尊号应天神龙皇帝。自复位以来,中宗又故技重演,不仅不听臣下劝阻,破例追封韦皇后的父亲为王,而且让韦后参与朝政。韦后及其幼女安乐公主均有政治野心,想做武则天第二,但无德无才,结果与武三思勾结,酿成了一连串的宫廷政变。景龙四年(710)六月二十二日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享年55 岁,葬于定陵。

唐睿宗李旦  (公元662-716年)

唐睿宗(662-716)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小儿子。龙朔二年六月一日生于蓬莱阁之含凉殿。初名为旭轮,后改名为轮。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封殷王。乾封元年(666)七月徙封豫王,总章二年(669)十一月十二日又徙翼王。上元三年(676)正月再封为相王。永隆二年(681)又封为豫王,改名为旦。
嗣圣元年(684)二月中宗被废后,他代替中宗成为皇帝,是为睿宗,改元文明。但实际上大权掌握在武则天手中,他本人被“居之于别殿”,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朝换代时,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仍旧名轮。圣历元年(698),武则天改立李显为皇太子,另立李旦为相王,仍名为旦。神龙二年(706)正月六日,中宗即位时,曾封他为皇太弟,他坚辞不就。十月十四日,改封为安国相王。唐隆元年(710)中宗被毒死后,他的儿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冲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拥立他当皇帝。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改年号为景云,时年 49 岁。
唐睿宗也是一个庸庸碌碌的皇帝。他在第二次当上皇帝后,以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有功,便立李隆基为皇太子,而让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凡宰相奏事,他都要求先与太平公主和皇太子商量,这就大大助长了太平公主的权力欲望,同时也加剧了皇太子与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据说太平公主极力想除掉太子,然后独揽朝纲,当时文武百官多依附于太平公主,七个宰相中有五个是她的亲信。这样就出现了政出多门,号令不一的情况。
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唐睿宗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开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死于长安城之百福殿,享年 55 岁。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六月,追尊睿宗为元真大圣皇帝。天宝十二载(753)二月,加尊睿宗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后世史家对唐睿宗的品格颇为赞许,认为他是“三让天下的皇帝”:即一让其母,二让其兄,三让其子。实际上他是不得已而为之。

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685-762年)

唐玄宗名隆基(685-762),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生于东宫之别殿。垂拱三年闰正月二日封楚王。长寿二年(693)十二月降封为临淄郡王。中宗复位后,曾被任命为潞州别驾,后遭韦后诬陷,被革职罢官,闲居京师。他对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专权十分不满,并且看出了韦后之流篡逆的野心,故在暗中活动,密召勇士,待机而作。后来当韦后和安乐公主果然毒死中宗,秘不发丧,让其亲信掌握京师军权,准备称帝时,他毫不犹豫地发动兵变,率羽林军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及其党羽。
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一日以功晋封为平王。睿宗即位后,被立为皇太子。延和元年(712)七月五日,睿宗将皇位禅让给他,他便坐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唐朝历史上继武则天之后出现的又一位重要的封建帝王,是为玄宗,当时年仅 28 岁。玄宗即位后,与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斗争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太平公主多次想谋害他,他便大义灭亲,下诏诛杀了太平公主和她的党羽,从而完全控制了政局。先天二年(713)十一月,改年号为开元,上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从此,唐朝历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玄宗曾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即位之时,唐王朝刚刚经历了中宗以来的动荡,社会上出现了种种弊端。面对这种情况,他先后在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及张九龄等人的协助下,针对中宗、睿宗时的弊政,进行各方面唐玄宗像的改革:裁汰冗官、擢拔贤才、打击豪强、抵制食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压抑佛教、禁造佛寺。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到高峰,成为唐代最繁盛时期。史家誉之为“开元盛世”。开元盛世也叫“开元天宝盛世”。《资治通鉴》卷二一四载:开元二十八年,“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都米斛直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当时的政治家元结(次山)说:“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这首诗形象而又具体地描写了开元时期的繁盛景象。结合其他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粮食储备丰富,物价便宜,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国力强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这些事实都说明唐玄宗在开元年间的统治的确是很有成绩的。也正因为如此,唐玄宗受到世人的关注,被认为是唐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
但人总是会变的。唐玄宗在取得了这些成就之后,就逐渐失去了进取精神,开始骄傲自满,追求享受。在奸相李林甫的引诱和蒙骗之下,拒谏饰非,重用小人,使朝纲开始出现紊乱现象。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认为自己统治越来越好,所以不断地给自己加封尊号。开元二十七年二月七日,加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年(742)二月十一日,加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加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八载闰六月五日,又加尊号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十三载十二月七日,再加尊号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似乎天地之间,他已是完美无缺的人了。事实上,这时他的所作所为已经给唐王朝埋下了祸根。唐玄宗在他61岁时开始宠爱杨贵妃。于是杨家亲族依靠裙带关系连类而升,平步青云,成为红极一时的显贵。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在李林甫死后担任宰相之职,更是权倾内外,胡作非为。自从得了杨贵妃,唐玄宗纵情床帏,沉醉于歌舞升平中,日益怠于政事。在杨国忠等人的煽动下,统治阶级日益腐朽,从而大大削弱了自己的统治力量。加之府兵制破坏之后,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形势。天宝十四载(755),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公然发动了叛乱。次年六月,叛军西犯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不料又发生了兵变。结果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唐玄宗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后来唐玄宗逃到了四川,而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并在那里当起了皇帝,尊玄宗为太上皇,事实上废除了他的皇帝资格。肃宗至德二载(757),唐玄宗回到长安,幽居于甘露殿中,回想昔日尊贵,面对眼前凄凉,不胜伤感。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抑郁而死,享年78岁。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被后人称为“唐明皇”。

唐肃宗李亨  (公元711-762年)

唐肃宗(712-762)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景云三年(712)九月三日生于东宫之别殿,其母为元献皇后杨氏。最初唐玄宗给他起的名字叫嗣升。先天元年(712)九月封陕王。开元十五年(727)三月徙封忠王,改名为浚。开元二十三年(735)七月改名为玙,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三日册封为皇太子,改名为绍。天宝三载(744)又改名为亨。
“安史之乱”发生后,与玄宗一起奔蜀,至马嵬,怂恿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政变,后被唐玄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北上组织平叛力量。同年七月十二日,在灵武即位,时年46岁,改年号为至德。针对两京沦陷,叛军十分猖獗的情况,唐肃宗即位后起用名将郭子仪与叛军对抗。郭子仪团结各地官军义勇,并借回纥兵向叛军发动进攻。至德二载(757)夏秋之际,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取得战略反攻的重大胜利。但唐肃宗本人并无军事才能,他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并轻信谗言,猜忌郭子仪等人,把军政大权交给宦官鱼朝恩和李辅国等人,坐失良机,使战争进人旷日持久的状态。
肃宗晚年,宠信宦官李辅国和张皇后,纵容他们干预朝政。李辅国起初和张皇后结为一党,后来逐渐发生矛盾。张皇后谋立越王李係为太子,得到唐肃宗的默许,而李辅国则表示反对。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患病,加之玄宗新丧,病情加剧。张皇后怕李辅国趁机作乱,密谋诛之,不料走漏风声,反为李辅国所制。四月十八日,李辅国和程元振等人假传太子命令,率军人宫将李係等人投入大牢,并带兵进入肃宗所居之长生殿,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宫人四散逃亡,肃宗惊吓致死。享年 52岁。群臣上谥号曰“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

唐代宗李豫  (公元727-779年)

代宗李豫(726-779)系肃宗长子,其母为章敬皇后吴氏。原名俶,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开元二十年(732)八月二十一日封为广平郡王。马嵬兵变后随其父北上灵武。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兵马元帅”。统率郭子仪等诸将与叛军作战,收复两京。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十五日进封楚王,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同年五月十九日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改名为豫。肃宗被吓死后,李辅国拥立他当皇帝,是为代宗,改元“宝应”,时年37岁。
代宗即位之初,大将李光弼等人最终平息了“安史之乱”。但战争使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边疆地区也开始出现危机。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当时朝廷大权实际上继续掌握在李辅国手中。李辅国曾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对此颇为不满,但慑于李辅国的淫威,却一味委曲求全,甚至尊李辅国为“尚父”,事无大小,都与他商量,听任他的摆布。对于当时出现的藩镇割据、宣官专权、吐蕃入侵、回纥勒索等问题,代宗显得无能为力,便一心向佛,提倡佛教,希望从中得到解脱。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二十日,死于长安城之紫宸殿,享年54岁。

唐德宗李适  (公元742-805年)

唐德宗李适(742-805)为代宗长子,天宝元年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东宫。其母为睿真皇后沈氏。出生不久,拜特进,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正月。充任天下兵马元帅,进封鲁王。八月,改封雍王。十月,出镇陕州。广德元年(763),拜尚书令,充任元帅如故,食实封 2000 户,赐铁券,图形于凌烟阁。广德三年(765)被册封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即位,时年 38岁。次年(780)改元“建中”。建中元年正月,接受尊号,称圣神文武皇帝。
德宗即位后,唐朝前期所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已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田庄,国家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建中元年(780),他接受了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使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在推行两税法之前每年收人总额为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占一半。实行两税法之后,“赋人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增强了同藩镇斗争的力量。在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唐德宗还试图削弱藩镇力量,以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置失宜,反而引起了一连串的事端。
建中二年(781)发生了“四镇之乱”,成德镇的李惟岳、魏博镇的田悦、淄青镇的李纳和山南东道的梁崇义联兵反唐。结果,李怀光率领的唐官军大败,朱滔、王武俊与田悦、李纳四镇重新结盟:朱滔为盟主,自立为翼王,称“孤”,田悦立为魏王,王武俊立为赵王,李纳立为齐王,均称“寡人”。四镇称王问题还没有解决,淮南节度使李希烈又开始叛乱。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八月,李希烈发兵3万,围攻襄城(今河南襄城)。淮西招讨使李勉为救襄城,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派兵乘李希烈后方空虚,直捣李希烈巢穴许州(今河南许昌)。李勉本是一心为国,不料德宗竟不理解,以为李勉也是想趁机捞一把,为自己谋取利益,立即派遣宦官指责李勉违诏。李勉被迫从许州撤兵,半途中李勉军遭到李希烈军伏击,大败而归,襄城因而更加危急。
襄城一旦陷落,东都洛阳就会吃紧。德宗急忙从西北抽调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的兵马去救援襄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了5000人马途经京城长安城外。正赶上天降大雨,士兵冻得发抖。朝廷派京兆尹王翔犒赏军队,王翔只送了些粗米咸菜。泾原官兵大怒,鼓噪攻人长安。德宗急忙派宦官带着20车钱帛去慰劳兵士,想亡羊补牢。然而,泾原兵士失去理智,杀死宦官,胁迫姚令言冲击皇宫。德宗在仓促之下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太子、诸王、公主从宫苑北门仓皇出走。泾原兵士冲进了宫,发现皇帝已经跑了,就强行打开官库,大肆抢掠,一直闹了一夜。第二天,泾原兵士心满意足,却不知道该如何收场,最后决定拥戴朱呲为主。朱呲是个野心家,立即趁机接管长安兵马,与河北诸镇割据势力遥相呼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原之变”。泾原兵变发生后,唐德宗经咸阳跑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下诏征发附近各道的兵马人援。左金吾大将军浑珹率先来到奉天护驾。浑城曾任中郎将、左厢兵马使、大都护、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等职。善骑射,屡立战功,以忠勇著称。众人看到他的到来,才安下心来。朱呲自称为“大秦皇帝”,改元“应天”,杀死滞留在长安来不及逃跑的唐皇族70多人,亲自带兵攻打奉天当时,朱呲叛军有数万人,而唐守军仅有数千人,兵力对比悬殊,情况十分危急。浑珹率唐军浴血苦战,坚守危城。朱呲为了攻城,派人造了很大的云梯。浑珹得知后,事先在城墙边掘通了地道,地道里堆满了干柴,还在城头准备好大批松脂火把。叛军攻城时,箭如雨点般密集,唐军根本无法还击。叛军兵士便开始攀缘云梯,打算攻入城中。不料云梯一一陷进地道,城头上的唐军又往下扔火把,点燃了地道里的干柴,烧着了云梯。大火熊熊中,云梯上的叛军被烧得焦头烂额,纷纷掉了下去。浑珹趁机率唐军从城门杀出,朱呲叛军大败。朱呲见强攻不行,便将奉天团团包围,攻打了一个月。城中粮食全都吃光了,情况非常危急。关键的时刻,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昼夜兼程,赶到奉天救援。奉命东讨田悦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此时也回师向西救援。朱呲一看形势不妙,便撤了对奉天的包围,退回长安。后来李晟率领神策军逐杀朱呲,唐德宗回到长安,与朱滔、王武俊等人妥协,才算平息了这场叛乱。
经过“奉天之难”,唐德宗被藩镇吓破了胆,开始对藩镇实行姑息迁就的政策,使藩镇割据的问题更加严重。贞元年间,德宗任用贤相李泌,政局渐趋稳定,但他又宠信宦官,提倡“进奉”,设置“宫市”,榷酒榷茶,加重税收,引起了新的社会矛盾。贞元二十一年(805),唐德宗64岁。时太子李诵突然中风,不能说话。德宗悲伤过度,死于会宁殿中。

唐顺宗李诵  (公元761-806年)

唐顺宗李诵(761-806)系德宗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生于长安之东内(大明宫)。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六月封为宣王。德宗建中元年(780)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带病即位,时年 45岁。
顺宗对肃宗以来形成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及其他弊政颇为不满,早在当太子期间,他就常和侍读王叔文等人谋划革新。当皇帝后,立即重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执掌朝政,依靠唐顺宗和尚书左丞同平章事韦执谊、散骑常侍王伾、屯田员外郎刘禹锡、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及韩晔、韩泰、程异、陈谏、凌准、吕温、陆质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由于改革触犯了宦官和藩镇的利益,因而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反对。四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拥立顺宗长子李纯为皇太子。五月以后,逐渐剥夺了王叔文等人的权力。七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等上表要求皇太子监国。八月,顺宗再次中风,宦官俱文珍等以顺宗多病,口不能言为借口,逼迫顺宗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太子李纯,同时向改革者进行反扑,贬杀王叔文,又贬柳宗元等八人为远州司马。至此,唐顺宗所倡导的改革宣告失败。
顺宗退位后,居于兴庆宫中。宪宗元和元年(806)正月,上尊号应乾圣寿太上皇。正月十九日,死于兴庆宫之咸宁殿。享年46岁。唐顺宗曾经想有一番作为,但身体多病,终无所成。故《新唐书》的作者说:“昔韩愈有言:'顺宗在东宫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然享国曰浅,不幸疾病,莫克有为,亦可以悲夫!”

唐宪宗李纯  (公元778-820年)

唐宪宗李纯(778-820)是唐顺宗和庄宪皇后王氏的长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生于长安之东内(大明宫)。德宗贞元四年(788)六月封为广陵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取名为淳。二十一年(805)四月册为皇太子,改名为纯。七月,唐顺宗病重,权且勾当军国政事。永贞元年(805)八月,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簇拥下接受唐顺宗的禅让,时年 28 岁。次年改元为“元和”。
唐宪宗虽为宦官所立,但年轻气盛,很想有一番作为。当时朝臣如李吉甫、武元衡等人多主张抑制藩镇,宪宗也力图削平割据一方的藩镇,从而恢复唐王朝的中央集权。他首先派高崇文率兵入川,平定了刘辟的叛乱。接着又镇压了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叛乱,从而使朝廷的威望有了明显提高。元和九年(814)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割据蔡州。唐宪宗派兵讨伐,吴元济公然与唐军对抗,并在元和十年(815)六月的一天派刺客刺杀了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企图以此迫使唐宪宗退兵。唐宪宗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元和十二年(817)派裴度以宰相的身份前往淮西督战。裴度要求罢监军,重用大将李光颜和青年将领李愬,唐宪宗亦予以批准。李愬雪夜人蔡州,一举平息了吴元济的叛乱。这是中唐以来中央在同藩镇斗争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其他藩镇形成了威慑。一时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请求让其长子人侍,并表示愿意献出沂、密、海三州;横海节度使程权请举族人朝;其他节度使也纷纷上书表示服从中央,唐王朝似乎又“中兴”了。后世史学家对此颇为赞许,称之为“元和中兴”。
但唐宪宗在取得了这些成绩之后,自以为立下了不世之功。一方面,虔诚信佛,迎取佛骨,使佛教势力有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又轻信方士,服用“仙丹”,梦想长生不死。结果性情变化无常,引起了宦官不满。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日夜,宦官王守澄、陈志宏潜人大明宫之中和殿,杀害了唐宪宗,伪称皇帝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拥立李恒为帝。唐宪宗曾经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在位15年,促成了“元和中兴”,不少人把他和太宗、玄宗相提并论,但他却落了这样的结局,不能不令人惋惜。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说:“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愤,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及其晚节,信用非人,不终其业,而身罹不测之祸,则尤甚于德宗。”
宪宗以佛教卫道士和忠实信徒自居,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曾进行了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史载,元和十三年(818)功德使奏: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有佛祖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世传舍利塔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因此,唐宪宗决定迎接佛骨。当时韩愈越级上奏,谏迎佛骨。尖锐地指出“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夫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建议“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结果宪宗大怒,差点杀了韩愈。元和十四年(819),迎佛骨入禁,供养三日,乃送往京城佛寺。当时,“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夜,唐宪宗被宦官王守澄等人杀害。享年43岁。

唐穆宗李恒  (公元795-824年)

穆宗李恒(795-824)是唐宪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懿安皇后郭氏。德宗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生于大明宫之别殿。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封为建安郡王。本名为宥,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元和七年(812)十月惠昭太子死后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恒。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唐宪宗遇害后,被宦官王守澄扶上皇帝宝座,时年 26 岁。次年改元“长庆”,上尊号文武孝德皇帝。
穆宗即位时,“元和中兴”的成果已经化为过眼云烟,社会问题又严重起来。在中央,宦官专权,大臣不和,牛僧孺、李德裕各树朋党,互相倾轧。在地方,许多藩镇故态复萌,割据称雄。面对这种情况,穆宗曾想有所作为。长庆元年(821),他派刘元鼎赴逻娑(今拉萨)大昭寺与吐蕃结盟,树立“唐蕃会盟碑”,较好地处理了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同年,他又任命韩愈为京兆尹,以李听为河东节度使,以维持这些地方的社会秩序。但为时不久,他便对社会问题感到无能为力。于是,纵情游乐,不思进取。一次游华清宫,亲率神策军围猎,回来后与宦官打马球,忽然有人从马上摔下,马儿受惊,向他奔来,幸得左右急救,才免于受伤,但他受到惊吓,两脚抽搐,不能站地。此后,他的意志更为消沉,遂效法宪宗,长年服用金丹。臣下劝谏,他口头答应,实际上并不采纳,结果身体状况日趋恶化。长庆四年(824)正月二十二日,死于长安城之清思殿,享年仅30岁。遗诏:“山陵制度,务从俭约,无禁婚嫁祭祀饮酒食肉。其医等念其勤瘁,亦可矜怜,并不须加罪,宜便释放。将相卿士,中外臣寮,送往事居,无违朕意。”

唐敬宗李湛  (公元809-827年)

敬宗李湛(810-826)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六月九日,为穆宗长子,母亲是恭僖皇后王氏。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封为鄂王。不久改为景王。元和二年(807)十二月册立为皇太子。四年(824)正月即位,时年方16岁。次年改元“宝历”。
当时,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情况已很严重。朝政实际上控制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及朝臣李逢吉、牛僧孺手中。唐敬宗贪图享乐,不关心政事,也不想关心政事,甚至连形式上的早朝也懒得去,常常迟到几个时辰,让大臣们在朝堂上空等。由于朝政昏暗,社会动荡。“河朔三镇”相继反叛,兵连祸结。就连长安城中的染坊工人也进行了暴动。史载有一位名叫张韶的染工与苏玄明等人联络 100多名染工暴动。张、苏两人扮作车夫,让其他人藏在给宫中送柴草的车子中,准备混入银台门。门卫发现柴车可疑,上前盘问,被张韶杀死。众人从车中跳下,拔出兵器,呐喊着冲向朝堂。唐敬宗正和太监们在清思殿玩蹴球,闻变后仓皇逃至左神策军营中。最后暴动者被神策军团团围住,全部被杀。这件事对唐敬宗有一定的刺激,但他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依然沉溺于游乐,不理朝政。
唐敬宗最大的爱好是踢球和徒手格斗。常常招募力士与太监格斗,有些小太监体力不支,被摔得头破血流。他还爱在夜间去捉狐狸,称之为“夜打猎”,随从人员稍不尽力,他便大打出手,或将其发配流放,连家属也不能幸免。结果宦官和力士对他都很怨恨。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八日,唐敬宗“夜打猎”回宫。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及击球将军苏佐明等 28人饮酒作乐,酒过三巡,敬宗人内殿更衣,刘克明熄灭灯,苏佐明闯人内室,将敬宗杀死,谎称暴病而亡。敬宗在位两年,即死于宦官和力士之手,年仅 18 岁。

唐文宗李昂  (公元809-840年)

唐文宗李昂(809-840)是唐穆宗的第二个儿子,为贞献皇后萧氏所生,出生时间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穆宗长庆元年(821)封为江王,取名为涵。刘克明等人在杀死敬宗后,伪造遗诏,立绛王李悟人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等指挥神策军杀死绛王,将 18岁的李昂推上皇位,是为文宗,年号“大和”。
文宗即位时,宦官专权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不仅掌握了军队,而且能废立皇帝,左右朝政,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宦官专权引起了一些朝臣的不满,也引起了唐文宗的不满。他决心铲除宦官势力,从而夺回大权。为此,他特意从下层官僚中提拔了郑注和李训等人,任命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御史大夫,并将两人用作心腹。当时“牛李党争”很激烈,两党都与宦官有一定的联系。郑注和李训首先利用牛、李两党之间的矛盾,将两党的首领贬出朝廷,同时,对反对宦官的官员加以重用。接着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斗争,直接向宦官开刀,采取多种手段,诛杀了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王守澄、陈志弘等。最后,把目标指向了大宦官仇士良等。
文宗与李训、郑注商定,埋葬王守澄时,让所有宦官都去送葬,届时由郑注率兵将其斩尽杀绝,一网打尽。但李训为了抢功,趁郑注前往凤翔搬兵之际,又与文宗改变了原定方案,决定不等郑注归来,尽早诛杀宦官。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上朝。李训指使金吾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的石榴树上出现了甘露,请文宗前往观看,实际上是想把仇士良等人诱至左仗院全部杀掉。李训故意说这是吉祥的征兆,文宗心中明白,当即派李训等朝臣前往察看。李训回来说不像是甘露,文宗装出吃惊的样子,又派仇士良等宦官前往。仇士良等行至左仗院门口,发现其中有诈,立即逃回朝堂,挟持文宗出走。李训见事机败露,便指挥太原等处在京兵马诛杀宦官。不久,仇士良率禁军赶到,杀李训及朝官 1000 余人。此事因与“甘露”有关,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以后,文宗被宦官软禁,从此一筹莫展,常饮酒赋诗,哀叹自己受制于人,还不如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开成五年(840)正月,唐文宗抑郁成疾,自感生命将尽,招来杨嗣复和李珏托付后事,要求他们辅佐太子。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闻讯后伪造遗诏,废皇太子为陈王,立李瀍为皇太弟。文宗知道此事后无可奈何,朝臣中也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正月四日,唐文宗在极度悲哀中死于大明宫之太和殿,终年 32岁。

唐武宗李炎  (公元814-846年)

唐武宗李炎(814-846)是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母亲为宣懿皇后韦氏,宪宗元和九年(814)六月一日生于东宫。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封颖王,取名为沣。文宗开成五年(840)正月,当文宗病重之际,宦官仇士良等伪造诏书,立他为皇太弟,并在正月四日文宗病死的当天继位,时年27岁。次年改元“会昌”。会昌二年(842)正月,上尊号“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会昌五年(845)正月,又上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会昌六年三月,改名为炎。
武宗自继位以来,比较注意维护自己的皇权,并且有几项大的举措。他在即位之初,采纳仇士良的建议,杀死了文宗所立太子李成美等人,回过头来又收拾了仇士良,籍没了他的全部家产。针对穆宗以来的弊政,他任用李德裕为宰相,开始整顿朝纲。一方面,限制藩镇势力,平定了刘稹在昭义镇的叛乱。另一方面,抗击回鹘的侵扰,保卫了北方边疆的安定。此外,还大张旗鼓地打击佛教。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唐王朝出现了新的转机。
唐武宗在历史上是以“灭佛”而著称的皇帝。他的年号是“会昌”,故佛教界称之为“会昌法难”。唐武宗之所以灭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佛教势力至中唐时期已趋于膨胀,“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坏法害人,无愈此道”[1]。也就是说引起了阶级矛盾,直接威胁到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经济利益。一是唐武宗本人崇信道教,亲受法箓,与著名道士赵归真等人关系很好。道教对佛教本身有一种排斥力,加之武宗血气方刚,果断行事,在赵归真等人的劝说和宰相李德裕等人的支持下,遂有灭佛之举。
武宗灭佛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开成五年到会昌四年(844)。以限制、检核京师僧尼,令部分僧尼还俗为主,挫伤佛教之锐气。会昌四年三月敕最为严厉:不许供养佛牙,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王寺、终南五台山、凤翔法门寺等处有佛指亦不许供养。违者决杖。取消长生殿内道场,焚毁经像。第二阶段从会昌五年三月到此年六月。这是灭佛的最后准备阶段。三月敕禁天下寺院置设庄园。四月,诏“检校天下寺院僧尼数”。第三阶段,从会昌五年四月一日至七月底,是灭佛阶段。四月一日,敕僧尼40 以下还俗,递归本贯。十六日,今50以下还俗,五月十一日,令无牒者还俗。其后有牒者及外国僧人之无祠部牒者亦令还俗。五月底,长安僧尼尽。乃推之诸州。七月,“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祆僧皆敕还俗。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拆毁,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第四阶段:会昌五年八月,下诏公布灭佛结果,条列佛教罪恶,以伸禁崇之令。此次灭佛,所拆寺院及还俗僧尼之数各书记载不一,但数目都相当惊人。据《唐会要》卷四七记载,天下所拆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奴婢为两税户者15万人。会昌法难是唐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三武一宗之祸”中最严厉的一次,在与僧俗地主争夺土地、劳力等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在拆毁寺院的过程中,经济损失是不小的。特别是不久懿宗复法,损失之大,更是难以估量。当然,此次灭佛,对佛教的打击是很大的,尽管此后有懿宗掀起的第三次崇佛高潮,终不能挽救佛教衰落的趋势。
唐武宗在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中,又染上了许多恶习。他迷信道教,喜食“金丹”,在生活上也不检点,纵情声色,荒淫无度,结果在青年阶段就弄了一身疾病,形容憔悴,骨瘦如柴,萎靡不振。会昌六年(846)三月二十三日病死于大明宫,享年33岁。

唐宣宗李忱  (公元810-859年)

唐宣宗李忱(810-859)是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母亲是孝明皇后郑氏。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三日生于大明宫。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封为光王,取名为怡。武宗会昌六年(846)三月二十一日,武宗病死。宦官马元贽等将他迎入宫中,立为皇太叔,筹划军国政事。翌日继承皇位,改名为忱。时年37岁。次年改元“大中”。
宣宗即位之初,曾想有一番作为。他恭俭节约,惩治贪官,打击藩镇势力,一度出现大治的景象,被誉为“小太宗”。但为时不久,即举措失宜。他下令兴复佛教,凡是会昌年间被毁的寺院,不问大小,一律修复。于是举国上下,大兴土木,已经还俗的和尚和尼姑也返回寺院诵经念佛,出现了新的崇佛热潮。接着,他将武宗朝宰相李德裕驱逐出朝,唐宣宗贬为潮州司马,又贬至崖州的天涯海角,恢复了武宗时期裁汰的冗官。当时吐蕃、回鹘衰落,吐蕃控制的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七关来降,张议潮收复了瓜、沙、伊等十州之地,使河西地区重新归附于唐。但唐宣宗没有利用这个有利形势振兴国威,而是一味地倒行逆施,加重剥削。结果激化了各种矛盾。大中九年(855),浙东地区发生兵变,驱逐了观察使李讷。大中十二年,岭南地区又发生了兵变,囚禁了节度使杨发。这年八月,河南、河北、淮南等地还发生了较大的自然灾害。大水淹没了数万户人家。
大中十三年(859),宣宗50岁,感到体力不支,听信方士李元伯的鬼话,开始服用“金石”。起初他觉得精力有所增加,十分高兴,但不久药性发用,身体不适,背上生疽,卧床不起。八月七日,死于大明宫之咸宁殿。

唐懿宗李漼  (公元833-873年)

唐懿宗李漼(833-873)系宣宗长子,大和七年(833)十一月十四日生于藩邸。大中元年(847)封郓王。取名为温。宣宗晚年喜爱三子李滋,打算将他立为太子,又担心废嫡立次日后会引起纷争,一直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病危,诏枢密使王归长等三人入宫,拟立李滋为太子,但遗诏尚未写好李滋就病死了。宦官王宗实与王归长不和,遂将李温迎入宫中,立为太子,改名为灌。次日宣宗病死,懿宗继位,时年27岁,改元“咸通”。
懿宗即位时,正值多事之秋,社会矛盾已相当尖锐。但懿宗对此置若罔闻,不思改革,只图享受,其生活之奢侈,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史载他每个月都要举行十几次大宴,山珍海味无所不有。他外出游玩,随从人员多至10余万人,糜费钱财不可胜计。乐工李可及因奏乐得到他的欢心,即被提升为将军。大臣刘蜕上书谏阻,竟被贬为县令。公主得了绝症,医治无效,他竟将20多个太医全部杀死,并把他们的家属300多人投入大牢。公主出葬时,送葬队伍排了几十里,刻金为俑,殉葬珍宝达 120 车之多。由于政治腐败,出现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唐懿宗不思改革,而是求诸神灵,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规模空前的佛事活动。《杜阳杂编》曾详细地记载了懿宗崇佛的情况:“咸通十四年(873)春,诏大德僧数十辈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百官上疏谏,有言宪宗故事者。上曰:'但生得见,殁而无恨也。’遂以金银为宝帐香舁,仍用孔雀毹毛饰宝刹……都城士庶奔走云集,自开远门达于岐川,车马昼夜相属……四月八日佛骨人长安,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佛声震地,士女瞻礼,僧徒道从。上御安福寺,亲自顶礼,泣下沾臆。幡花幢盖之属,罗列二十余里,间之歌舞管弦,杂以禁军兵仗。缁徒梵诵之声,沸聒天地。民庶间有嬉笑欢腾者,有悲怆涕泣者……时有军卒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流洒地。至于肘行膝步,啮指截发,不可胜数。”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当时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九破是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贿赂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八苦是官吏苛刻、私债征夺、赋役繁多、所由乞敛、替逃人差科、冤屈不得申理、冻无衣饥无食、病有得医死不得葬等。说明统治十分黑暗,老百姓已无法正常地生活下去。事实也是如此。咸通年间先后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和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从而拉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唐懿宗病死于长安城之咸宁殿,享年41岁。

唐僖宗李儇  (公元862-888年)

唐僖宗李(862-888)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生于东内大明宫。是唐懿宗的第五个儿子,母亲为惠安皇后王氏。最初封普王,取名为俨。咸通十四年(873)七月懿宗病重时,被宦官刘行深和韩文约立为皇太子,懿宗死后继位,年仅12岁,成为唐代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
僖宗生于深宫之中,长在宦官之手,是一个热衷游乐的皇帝。他喜欢斗鸡、赌鹅,还喜欢音乐、围棋,打马球的技艺也很高超。他曾经很自负地对身边的优伶石野猪说:“朕若参加击球进士科考试,应该中个状元。”石野猪回答说:“若是遇到尧舜这样的贤君做礼部侍郎主考的话,恐怕陛下会被责难而落选呢!”僖宗听到如此巧妙的回答,也只是笑笑而已。
唐僖宗即位之初,改元“乾符”,朝政由宦官田令孜操纵。当时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加之关东、河南发了大水,关中出现了旱灾和饥荒,终于爆发了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乾符元年(874),王仙芝起兵于长垣。次年六月,黄巢参加起义,形成一股较大的反唐势力。唐僖宗急忙调兵遣将,派宋威等人镇压起义。乾符五年(878),黄梅之战,王仙芝败死,黄巢自称“黄王”,开始南征和北伐。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攻克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改元金统;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中和元年(881),唐僖宗组织官军围困长安。直到中和四年(884)才将黄巢起义军镇压下去。
黄巢起义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军阀势力恶性发展。黄巢起义失败后,军阀之间的混战便与日俱增。光启元年(885)三月,唐僖宗回到长安,又遇上了秦宗权的叛乱。十二月,李克用进逼长安,宦官田令孜挟持唐僖宗直奔凤翔。光启二年正月,田令孜又劫僖宗逃往宝鸡。光启三年僖宗还凤翔。次年二月还长安。经过几年的奔波流浪,唐僖宗身心憔悴,精神崩溃。文德元年(888)三月死于长安城中的武德殿享年27岁。
注: 以上文字部分来源于王双怀《中国唐代帝陵》、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
国家艺术基金理工大艺设陕西文保院
联系我们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影像动画系
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58号




TEL:(029)-82066406
E-mail: 272098872@qq.com


    技术支持
  • 西安旆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慕光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 西安碑林博物馆
  • 乾陵博物馆
  • 昭陵博物馆
  • 唐桥陵文物管理所
  • 唐泰陵文物管理所
  • 唐建陵文物管理所
  • 唐献陵文物管理所
  • 唐顺陵文物管理所
  • 唐贞陵文物管理所
  • 唐崇陵文物管理所
  • 唐景陵文物管理所
  • 唐元陵文物管理所
  • 唐定陵文物管理所
已有5933939位访客浏览此网页
版权所有: 西安理工大学 陕ICP备05001616号-1